2016年1月20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邁克爾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天文物理期刊》發表研究成果,宣布發現太陽系柯伊伯帶6個天體的軌道存在異常。雖然這六個天體的運行速度不同,但它們的軌道傾角相同,朝向太陽的角度也相似。然而,這種情況在自然條件下發生的概率僅為1/14000(0.007%)。排除其他可能性后,兩位天文學家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一顆未知行星在背后默默施加引力影響。
據推測,這顆可能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4500倍,是地球的10倍,因此它的引力將顯著影響位于柯伊伯帶的幾顆“矮行星”的軌道。
這顆未知行星以“奇怪的圓形軌道”圍繞太陽運行,平均距離太陽約320億公里,遠地點約1600億公里,而冥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59億公里,遠地點約74億公里。
這顆未知行星繞太陽運行需要1萬到2萬年,而冥王星繞太陽運行則需要248年和164.8年。這顆未知的行星可能是一顆巨大的氣態行星。
le="font-size: 14px; word-wrap: break-word; color: rgb(51, 51, 51); margin-bottom: 15px;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4px; zoom: 1; font-family: arial, 宋體, sans-serif;">根據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通過的決議,要成為太陽系的行星,需滿足三個條件:一是繞太陽運行;二是質量足夠大,才能以自身重力克服剛體力,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狀態的圓球體;三是能將鄰近軌道上的天體清除。但是,這兩位天文學家也承認,目前還無法通過望遠鏡觀測到這顆未知行星,因為這顆未知行星距離太陽十分遙遠,行星表面反射的太陽光極其微弱,所以看起來就像黑屋子中的一顆煤球,極難發現??茖W家們寄希望于2021年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大麥哲倫望遠鏡建成時,或許有可能觀測到這顆未知行星。
然而事情出乎意料,即使它至今仍未被找到,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仍在本月宣示立場,強調第九行星確實存在,它不只是太陽系行星家族的手足,且終有一天還會回家吃團圓飯。 科學家表示,如果不承認第九行星的地位,就無法解釋太陽系內行星軌道面傾斜等各種怪誕現象,甚至會引發更多懸而未決的新問題。
自從冥王星在 2006 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IAU)除名九大行星之后,外界擁戴冥王星回歸行星家族的呼聲并不小,有科學家公開諷刺 IAU 重新定義行星的分類標準過于差勁,甚至加州眾議院部分議員在一項決議中,開玩笑將 IAU 的決定稱為“科學的異端”,新墨西哥州眾議院則是直接宣布,冥王星在該州天空永遠列屬九大行星行列。
就算到了去年,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行星天體物理學家康斯坦丁·巴蒂金(Konstantin Batygin)和素有“冥王星殺手”稱號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Mike Brown)提出具體研究結果,預測太陽系內真的有一顆第九行星(Planet Nine)存在,只是它位于太陽系邊疆,還未被觀測到,仍有不少天文學家嗤之以鼻,認為這顆行星“身份不明”,不應該榮登九大行星寶座。
但就在本月,NASA 老大正式說話了,“最專業的天文儀器追蹤結果表明,很難想像我們的太陽系沒有第九行星。”
▲ 第九行星與其他行星的運行軌道。(Source:By nagualdesign (Own work, based on a video released by Caltech) [CC0 or CC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依據康斯坦丁·巴蒂金和麥克·布朗的模型表明,第九行星質量估計為地球 10 倍,與太陽半長軸距離約 700 AU(相當于海王星到太陽距離的 20 倍),沿著一個離心率極高的橢圓軌道繞行太陽公轉,并具有高達 30 度(±10 °)的傾角,軌道周期長達 1 萬 5,000 年??邓固苟?middot;巴蒂金表示,現在已經有 5 條不同的觀察證據表明第九行星存在,“如果你不相信第九行星存在,那么你必須面對更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你得提出 5 種不同的理論來解釋太陽系的怪誕現象。”
▲ 左為麥克·布朗,右為康斯坦丁·巴蒂金。(Source:NASA)
太陽系內 8 個主要行星在一個盤面上環繞中央(太陽)公轉,按照理論來說,行星軌道盤面應該幾乎與太陽赤道面重合,但實際上,行星軌道面與太陽赤道面彼此傾斜了 6 度,為何會如此一直是道未解謎題。天文學家認為,這就是第九行星必須存在的第一個重要證據,唯有在海王星軌道外的太陽系外圍地區,存在一個質量不小的第九行星,在過去 45 億年緩緩對太陽系進行作用,才能迫使整個太陽系改變排列方式,并讓太陽自轉軸出現 6 度傾斜角。
第二個證據,是巴蒂金和布朗于 2016 年發現在太陽系極外緣的古柏帶中,有 6 個反海王星外天體和內太陽系行星家族一樣,有著“相同運轉方向”的橢圓軌道,只有第九行星的重力可以形塑這種現象。第三個證據,這些天體也以相同的角度傾斜,但與內太陽系行星家族相比,橢圓軌道的天體盤面向下傾斜了 30 度。
第四個證據,電腦模擬表明必須有更多天體和太陽系平面呈現 90 度傾斜,而目前天文學家已經找到至少 5 個這樣的天體。最后一個證據,是古柏帶內所有天體的運行方向都和內太陽系天體相反,簡單來說就是逆向行駛,只有存在于外圍的超級地球“第九行星”其巨大重力能夠神不知鬼不覺辦到這些事情。
最后一步就是要趕緊找到第九行星了,相關研究人員正在夏威夷利用最佳工具斯巴魯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也稱為昴星團望遠鏡)尋找它,NASA 期待地說,那天將會是第九行星隆重歸鄉之日,或者說是九大行星家族成員終于齊聚一堂。
雖然第九行星最后很可能會“傾斜”整個太陽系。英國華威大學天體物理學家 Dimitri Veras 說,如果第九行星真的存在,太陽系的命運將取決于它的質量與軌道特性。幸運的是,對人類來說,我們大概還有 70 億年的時間來準備面對這個嚴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