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很丑的18種動物,自然界中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動物,有些長得十分滑稽,令人捧腹大笑;有些則相貌丑陋,令人不寒而栗。
達氏蝙蝠魚(學名:Ogcocephalus darwini)主要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海域,以其“烈焰紅唇”聞名。由于游泳能力很差,這種奇特的魚類更多的是在海底爬行。當蝙蝠魚成熟的時候,它們的背鰭會變成一個棘狀突起,科學家推測其具有誘捕獵物的功能。
星鼻鼴是一種生活在北美東部的小型食肉哺乳動物,具有能防水的皮毛和厚厚的尾巴,后者可以在冬季儲存脂肪。星鼻鼴的視力很差,主要依靠其環繞鼻尖的22只觸手來追蹤和捕食獵物。在水下跟蹤獵物的時候,星鼻鼴可以用氣泡呼吸,速度達到每秒5到10次。
這種深海章魚屬于面蛸科(Opisthoteuthidae),俗稱烙餅章魚,在圓滾的身體上長有兩個突起的“耳朵”。在迪斯尼的電影《海底總動員》中就出現過這種章魚的身影。
這只葉口蝠發現于哥斯達黎加的拉塞爾瓦生物站,正展示它折疊如長矛般突起的口吻部——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這種葉狀的鼻子到底有何功能尚無確切定論,推測可能與回聲定位有關。
墨西哥鈍口螈原產于墨西哥中部的深水湖泊。它們具有幼態延續的特征,即在性成熟后不會經歷完全的變態,仍保持水棲幼體形態,還具有完全的斷肢再生能力。2006年,墨西哥鈍口螈被IUCN列為極度瀕危的物種。之前有人認為該物種已滅絕,直到2014年才又出現新的目擊報告。
銀斧魚生活在深海,以其如同銀色斧頭般的身體形態而得名。目前發現的銀斧魚物種大約有45種,體型在2.5厘米到15厘米不等。銀斧魚是眾多能自體發光的深海生物之一。
鬃狼(學名:Chrysocyon brachyurus)是最高的野生犬科動物,具有四條細長靈活的腿。它們棲息在南美洲中部的開闊林地和稀樹草原中,圖中這頭鬃狼便發現于巴西,正在進行夜間捕獵。在草叢中,鬃狼可以旋轉耳朵來聽取獵物的動靜。
低地斑紋馬島猬(學名:Hemicentetes semispinosus)是一種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的小型動物,身上長滿了刺毛,遇到威脅時這些刺毛會拋出刺向攻擊者。這些刺毛并不僅僅用于防御,這種馬島猬是唯一一種能使用鳴聲的哺乳動物,即可以通過摩擦身體部位產生聲音。
裸鼴鼠(學名:Heterocephalus glaber)具有一個扭來扭去,覆蓋著發皺皮膚的肉體,長有兩顆標志性的長牙。這種群居動物生活在地下,代謝率非常低,因而具有比一般嚙齒類長得多的壽命。
鯨頭鸛(學名:Balaeniceps rex)的名字來源于其巨大的喙。這種鳥類經常獨來獨往,生活在東部非洲從蘇丹到贊比亞的大片沼澤地中。
馬來亞鼯猴既不是鼯鼠,也不是狐猴,正是這種神秘性使它成為了一種非常有趣的動物。它們可以像鼯鼠一樣在空中滑翔,飛過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部分地區的森林上空。它們是夜行性動物,盡管在空中很自在,但爬樹本領很差,在地上也顯得很無助。
米氏葉吻銀鮫(學名:Callorhinchus milii)又被稱為象鯊,因其吻端具有向下彎的突起,形似象鼻而得名。它們是軟骨魚類,長有擴展的胸鰭,在游動時胸鰭的運動類似拍打翅膀。
這是唯一一類從頭到尾披覆著鱗甲的哺乳動物,分布于非洲和亞洲的熱帶地區。穿山甲沒有牙齒,因此不會咀嚼和撕咬。它們以螞蟻和白蟻為食,捕食的時候會用有利的爪子將蟻穴扒開,將長長的舌頭伸進去舔食螞蟻或白蟻。
這種動物看起來既像貓又像狗,但它實際上是獴的近親——馬島長尾貍貓,是馬達加斯加島獨有的一種哺乳動物。這種食肉動物具有可收縮的爪子和類似貓科動物的牙齒,會捕食狐猴、野豬和老鼠等動物。它們還具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在樹枝間潛行捕獵時有很大的用處。
這只幼年雄性霍加狓(學名:Okapia johnstoni)的腿上具有類似斑馬的條紋,但實際上,它們與長頸鹿的關系更為接近。
這個粉紅色的東西是龍蝦還是毛毛蟲?都不是。這是生活在阿根廷中部的一種犰狳——倭犰狳(學名:Chlamyphorus truncatus),是犰狳科中最小的成員。它們生活在干燥草地、帶刺灌木和仙人掌的沙地中,主要以螞蟻為食。
指猴盡管看起來跟大猩猩、黑猩猩及人類都不大像,但這種稀有物種是名副其實的靈長類。指猴的體色為黑色或深褐色,具有一條比身軀還大的尾巴。它們是夜行性動物,生活在熱帶雨林的上層,幾乎從不到地面來。
這只長得很像《獅子王》電影里那只疣豬的動物,其實是西里伯斯鹿豚(學名:Babyrousa celebensis)。它們生活在印尼蘇拉威西島及鄰近群島,擁有兩對巨大的獠牙,其中顎骨的獠牙穿過鼻端,向后彎曲至前額。希望這些丑陋的動物沒有嚇到你。